目前認股進度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台江國家公園]台管處推出「海之鯨靈-住在台灣的中華白海豚」特展

原始網頁

發佈日期2010-05-03

體色會隨著年齡逐漸轉成粉紅色海豚,或被漁民稱為媽祖魚的中華白海豚,自2002年在台灣西海岸首次發現後,即引起國立海洋生物館等研究人員相當大的注意且進行積極調查,並呼籲各界重視已被列為嚴重瀕危的中華白海豚之保育工作。中華白海豚出現在苗栗至台南間之西南沿海,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為推廣中華白海豚保育理念,自5月8日起至7月下旬於管理處大廳推出「海之鯨靈-住在台灣的中華白海豚」特展。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也被稱為粉紅海豚、海豬等名稱,,屬鯨目海豚科,在台灣稱為印太洋駝豚,因背部中間高大隆起且座上一個彎鉤的小背鰭成為駝背外型而得名,或因於媽祖生日時活躍於台灣西部海上而被沿海漁民稱為媽祖魚。令人著迷的是中華白海豚奇特的體色會隨著年齡變化,剛出生時呈暗灰色,亞成體時為淺粉紅灰色,成年時呈白色到明亮的粉紅色,在眼睛周圍或頸項部位集中著深色小斑點,身長1公尺到3公尺。親子關係緊密,幼年灰黑小海豚緊貼著粉紅媽媽母子同游,並常與其他較大的海豚伴游,聚集成5~15隻群體同遊的景觀。

早期台灣因缺乏調查研究並無中華白海豚記錄,19世紀喜好生物學的駐台英國領事羅伯.史伯溫於書中表示,在台灣廣闊的西部海域沒發現鯨豚很遺憾,或許因中華白海豚粉白的體色與白浪花相疊不易觀察及缺乏調查研究,直至2002年由加拿大john. Y Wang博士在海上調查時發現住在台灣的中華白海豚,活動蹤跡從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南至台南海域,實現了史伯溫當時對台灣海岸的想像。

以小魚為食的中華白海豚不同於其他居住在深海的鯨豚,因生活在淺海與河口近岸水域,此棲息環境因與人類活動範圍相疊很容易受到干擾威脅,如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因河口與沿海近岸現在佈滿了漁網、水產養殖和船舶設施及工業區的設置開發,使中華白海豚生存受到壓迫數量不到百隻,故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於2008年列為嚴重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等級。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呂登元處長表示,台灣有30多種鯨豚,大部分種類屬於大洋性遷移的物種,這種物種往來於台灣與鄰近國家之間,不會定居在一個地方,而白海豚卻整年居留在台灣海域,是我們忠實的朋友。為了保障中華白海豚族群永續,公私部門應一齊致力推動海洋與鯨豚生態保育,歡迎民眾自5月8日起至 7月下旬蒞臨安平觀光魚市對面之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大廳參觀「海之鯨靈-住在台灣的中華白海豚」特展,此次特展內容包括介紹中華白海豚科學上的歷史紀錄與在台灣發現之過程,及其在世界上的分布與棲地特性,並清楚顯示隨著年齡各階段體色從灰黑到粉紅的變化,透過牠的身體構造、食性、社會結構與行為來認識鯨豚,了解牠們的生存困境與台灣海洋保育息息相關,使居在台灣的中華白海豚永遠活躍於海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